生态就是地球上生命的状态,也是我们人类生存、生产、生活的状态。城市是我们人类进化发展历程的一种必然结果。
当地球进入以人类为核心的演化进程时,能量与物种主导着自然生态的轮回; 能源与食物左右着人类生态的代谢;而货币则联结着经济生态的劳动与消费;同样权力调控着社会生态的组织与其服务力;信息永恒地将文化与信仰凝聚在人文生态的平台上。
在当前的理论认识能力下, 我们认为生态城有八个内涵,四个基本结构,六个运行体系。 八个内涵是: 一是多物种共同生存性;二是资源消耗收敛性;三是对自然生态的零扰动性; 四是对人类健康的零扰动性;五是对自然环境的自适应性;六是对经济运行的自发展性; 七是对人类社会的自组织性;八是城市总体发 展的进化性。 四个基本结构是: 生态结构, 空间结构,产业( 经济)结构,社会结构。六个运行体系是:指标体系,标准体系,评估体系, 技术支承体系,安全调控体系,管理运行体系。总之,生态城应该是人类肉体休养生息之所,人类灵魂修炼升华之地。如果说森林是我们人类诞生后的第一个摇篮, 那么生态城, 这个未来世界的 城市, 更确切地说是未来世界的城堡, 应该是我们人类重生的第二个摇篮。 建设 好这座未来世界的城堡, 是现在人类无可推卸的责任, 它应该是我们今天应对各 种生态危机与灾难, 以及我们的子孙后代发展繁延的最佳平台。 我们更寄希望门 头沟生态城是实现我们理想的试验场。
门头沟位于北京西南部,区域面积 1450 平方千米, 98.5%的面积是山区, 常驻人口 29 万人, 过去的门头沟曾是京西重要的煤炭能源产地,主要依靠“ 一黑一白一黄” 三大产业, 一黑是煤炭、一白是石灰、一黄是沙石即以煤炭、石灰和沙石为代表的资源开采业一度曾是地区的主导产业,特别是煤炭开采业, 可以追溯唐未时期,更有着北京的“ 一盆火” 之称, 在为首都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,也给全区生态环境和生活环境带来了严重的破坏。
2005 年以来, 门头沟被定位为首都的生态涵养发展区和西部综合服务区, 北 京山地生态科技研究所主持并承担了门头沟区政府下达的 “ 门头沟生态城战略性 概念规划” 重点项目。在项目主要负责人带领下,组织国内外专家和专业技术人员,历时一年有余,在多年生态修复工作的基础上,以生态产业为主导、 以生态 文化为内涵的生态城市规划为中心研究内容, 在对区域资源环境现状充分调研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,对门头沟生态城规划进行了科学定位,并从自然生态、 城市发展、经济发展、公共服务、政策法规、文化旅游资源和建设风格与技术等方面进行了可行性分析, 对空间布局、 基础设施、人居环境等进行了科学规划,且参照国内外其他生态城以及行业标准等,制定了该生态城的系列评价标准和技术体系,从而为门头沟生态城未来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。
在项目实施过程中,又推到了门头沟区政府与芬兰签署了中芬生态建设战略 合作协议, 即未来数年内.在门头沟区沟谷中建设一座“ 数字、 低碳、 生态” 的 新型人居环境。
为了及时总结项目研究成果和经验梳理项目研究中的不足和教训,更好地 服务于门头沟城市建设发展, 我们将项目主要内容和成果编写成 “ 生态城战略性 概念规划一一一门头沟案例” 一书并出版。此书是集体辛勤劳动的结果,凝聚了大 家的心智和力量, 在此书编写过程中, 得到了门头沟区委区政府的亲切关怀和大 力支持,得到了区里各部门、各单位的帮助和配合,得到了区内外专家、学者和 同仁们等的指导和帮助,特别是学习、借鉴和参考了大家的相关研究成果和文章, 但因篇幅和时间等限制,我们未能一一详尽列述,特此恳请诸位原谅和海涵。
“ 江碧鸟逾白,山青花欲燃”。长安街西永定河畔的门头沟区,目前正向全市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示范区、 生态文明建设重点区和首都功能拓展承载区快速 迈进,希望此书出版能为此跨越有所促进和推动, 但由于水平、 能力和条件等有限,定有许多不妥和错误之处, 在此书出版之际, 我们再次敬请大家批评与指 教。 最后我还要强调, 此书的前身是规划, 由于规划在编写的过程中参考了大量的文献,因为时间的关系出版时许多编写者无法找到当初引用的出处, 我在此也 代表编委会,向各位学者声明:如果引用了您的大作,请来信指出,我们将给予更正。
张文波
2011 年 10 月 5 日